武昌鱼
■又名团头鲂或团头鳊,肉质嫩滑,味道鲜美,原产于梁子湖,现推广在全国养殖,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。
★历史★
武昌鱼的名称始于三国时期。它的得名与三国东吴故都的古武昌有关。由于孙权、曹操、刘备争夺长江中游统治权的缘故,而东吴的统治中心是迁徙不定的。东吴最早(公元195-208年)的统治中心是“吴”(即今之苏州市);赤壁大战前夕迁往京口(今江苏省镇江市);公元221年迁往秣陵。赤壁大战以后,孙权有一年多的时间住在陆口(今湖北蒲圻市境内);在消灭蜀汉大将关羽的军队,并重占荆州之后,孙权又在公安(今湖北省公安县)住了两年。待荆州局势稳定下来,孙权于公元221年把统治中心从公安迁往当时的鄂县(今湖北鄂州市),取“以武而昌”之义,改鄂县为武昌县,并于同年农历八月修筑了武昌城,俗称“吴王城”。后在武昌称帝,改年号为黄龙,居住了八年。孙权之所以建都武昌,是为了“拒魏师渡江”,因为“武昌北枕长江,古称天堑,岸峭浪恶,不可泊舟,奸细无所藏匿”,实为江浙的外蔽地。但此地“风帆上下,瞬息百里,沿江楼堞谁能御之,此可恃而亦可虞者矣”。至今,鄂州市仍保留有“吴王城”遗址。
孙权把统治中心从公安迁鄂,改鄂县为武昌的同时,还设置了武昌郡,郡治也在现在的鄂州市,管辖武昌、下雉、浔阳、阳新、柴桑、沙羡六县,辖境东到浔阳(今之九江市),西抵江夏(今之武汉市)。
★毛主席和武昌鱼★
1956年5月至1966年7月期间,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湖北武汉视察工作之余,先后18次畅游长江,尤喜食武昌鱼,并写下了《水调歌头·游泳》,首句就是“才饮长沙水,又食武昌鱼”。
并于1957年1月在《诗刊》上发表。诗人臧克家在解析这首词时说:“开头两句,表示了作者的行踪,刚刚离开长沙,便来了武昌。不说离开长沙,而说才喝过长沙的水,不说到了武昌, 而说又吃了武昌鱼,这里饱含着无限的情味。”这词句寄托了人民的无限豪情和对湖北武汉的深厚情意。脍炙人口的词句,使武昌鱼更加闻名遐尔,蜚声海内外。1986年12月,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《毛泽东诗词选》,是这样注释武昌鱼的:“武昌鱼,指古武昌(今鄂城)樊口的鳊鱼,称团头鲂或团头鳊。”
★名人诗词★
北周庚信诗:“还思建业水,终忆武昌鱼”(《奉和就丰殿下言志》十首之一)。
唐代岑参诗:“秋来倍忆武昌鱼,梦魂只在巴陵道”(《送费子归武昌》)。
梁子湖
梁子湖湖面辽阔,直通长江,江水可倒灌,因此湖水水质好、饵料丰富,便于武昌鱼的生长繁殖。
梁子湖以三大特色著称。“水清”:水体清澈,水质纯净,无任何污染。水的恬静,鱼的嬉戏,草的飘拂,岛的掠影,令人赏心悦目;“秀丽”:湖山相接,水天相连,碧波荡漾,交相辉映,让人心旷神怡:“奇特”:湖中有宝岛,岛中有奇湖,湖心又有岛,岛湖叠嶂,水中含山,山中藏水,蔚为壮观。凌空俯视,梁子湖宛如一颗剔透的绿宝石镶嵌在锦秀的荆楚大地;又似一头青牛静卧江汉旷野,被长港如同牛绳将牛拴在长江之滨。
梁子湖原名“娘子湖”。传说一千多年前,这里原为高唐县,因地壳变动,变为一片泽地。地陷前夕,有一母亲孟红玉及儿子刘润湖,发现该处将要地陷的预兆,母子二人就分头火速通知乡亲们撤离,大家刚往山上跑,顿时天昏地暗,飞沙走石,大雨滂沱,山崩地陷,瞬间高唐县城沉没了,变成了一个阔大的湖。躲过此灾难而生还的乡亲们,为了感谢这娘儿俩的报信之恩,这里的人们便将此湖取名“娘子湖”。
梁子湖位于省境东南部,跨鄂州市与武昌县,为构造陷落盆地,集水面积3265平方公里。湖底平均海拔约14米,水位18米时面积333.3平方公里,容积13.3亿立方米。由东梁子湖、西梁子湖、牛山湖组成,略呈三菱形;中有梁子岛屹立,岛上梁子镇为渔港。